第六十三章 专业(3 / 5)

加入书签

李笠收回视线,问值守的巡役:“家里几口人?”

“六、六口...”那巡役是个中年人,有些紧张,李笠笑起来:“都安顿好了?住在哪里?”

“住下了,就在役坊里。”

“住得如何?饮食习惯么?”

“住得好,吃得好,可好了...”中年人渐渐放松,因为李笠一直笑眯眯的,没有丝毫“官威”。

夜,巡城的李笠,登上一处巡铺的望火楼,看着东面那火光通明的不夜坊、如意坊及常乐坊方向,颇有感触。

寒山的夜,能有灯火璀璨如繁星的地方,一处是寒山堰附近的作场区和港区,一处是城东的“商业区”。

其他住宅区,到了晚上,总体上来说都是一片漆黑。

夜生活在古代和大多数平民无关,别的不说,就说大规模照明(相对而言)的成本,就不是寻常人家可以承担的。

而寒山因为可以获取廉价的大量煤炭,所以能够制备煤气,然后以煤气灯照明,大规模照明成本相对较低。

两人聊着聊着,聊到中年人的经历。

中年人姓王名顺,淮南钟离人,上无父母,和内人拉扯着四个子女。

之前一家六口依附在一个庄园,给庄园主干活,什么活都干,年幼的子女也得去割草、拾柴干杂务。

于是,相继有了不夜坊、如意坊、常乐坊这种通宵经营的娱乐场所,即便是一般人,也能花钱在里面通宵达旦寻欢作乐。

当然,根据消费不同,能享受的服务和快乐各有不同。

但即便是囊中羞涩的人,也能在这三个坊里获得一席之地,那就是在拥有“长明灯”的书棚看书。

书可以在书摊那里租,也可以自己带去。

这是给贫寒学子的福利待遇,让满是铜臭味的三坊散发些许“文学气息”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历史军事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