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章 技巧(2 / 4)

加入书签

建立在此口供之上对案情的推断,以及审判结果、量刑,存疑,要打回重审。

甚至有提刑官来主持重申。

所以,培训班今日开的这堂课,介绍何为“诱导性询问”,不是为了教吏员们如何用话术去诱导嫌疑人、证人,而是要知道如何避免在问案过程中,出现诱导性询问。

乔柳听年轻的老师讲解各种“诱导性询问”的案例,越听越觉得心凉,因为他发现,自己家传的各种技巧,在这帮号称“专业人士”的年轻人面前,平平无奇。

他以为的祖传宝贝,在别人那里,不值一文。

吃完原告吃被告,左右逢源,要好处,并以被关入大牢的犯人(嫌疑犯)来拿捏家属,大赚一笔。

所以,这种技巧一般都是吏家家传,传男不传女,传内不传外。

若一个刑狱吏既无子嗣,也无族亲,便会带徒弟干活,但得徒弟识相,知道孝敬,吏员才会认真传授各种技巧。

结果现在,各种询问技巧被编制成“教材”,在这培训班里,对来自各地的积年老吏进行“培训”。

培训结束后,他们作为提刑司的官或吏,就要在实际问案过程里,避免明令禁止的“诱导性询问”,而是要进行“交叉式询问”。

怎么会这样?果然徐州和饶州出来的刑狱吏,比别处奸诈许多!

确保对原告、被告以及证人的询问,从一开始,就秉持公正原则。

而不是预设立场,预设陷阱,恶意诱导案件走向。

不能为了破案,随便栽赃陷害一个无辜的百姓。

那么,提刑司人员的问案过程,无论是证人的口供,还是对应的问案人员的提问,都要记录在案,作为卷宗存档。

提刑司的各级提刑官,会对上报的案件卷宗进行核查,如果发现口供档案里,问案人员有诱导性询问的可能,那么这个口供,就要判定为有问题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历史军事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