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五章 金鲫(3 / 5)

加入书签

到了明清之际,“金鱼”一词,取代了金鲫,各种奇形怪状的金鱼品种纷纷出现。

所以,当渔民在彭蠡湖里意外捞起淡黄色的鲫鱼后,李笠便萌生了“繁殖金鱼”这个念头。

但是,这个过程很漫长,不是一两代人就能完成的。

却不妨碍他完成第一步:普及金鲫的人工饲养。

于是,李笠重金收集颜色变异的鲫鱼,进行专门的人工饲养,慢慢让这些颜色异常的鲫鱼,其黄色稳定传给后代。

最初,野外发现黄色鲫鱼(或称金鲫),然后,慢慢经历家化、人工选种和人工育种。

这样的人工饲养、筛选,使得黄色鲫鱼的形态和颜色起了剧变,才有了后世那种类繁多的金鱼品种。

那么,为何家养金鱼的形态会起变化呢?

这是因为池养、缸养、盆养的饲养环境变化,导致金鱼的形态发生变化:

狭窄、局促的活动空间,使得金鱼没必要长得狭长,运动量也变得很少。

即获得“金鲫”这一品种,作为第一代观赏鱼,通过池养扩大数量。

这一步,李笠现在已经做到了。

然后,等金鲫的数量多起来后,作为“商品化”的观赏鱼对外出售,吸引更多的人来养金鲫。

民间对金鲫的饲养规模上来后,出现颜色特异个体的几率会大增,加快金鲫颜色的演化过程。

于是一代代筛选下去,身体短而、鱼鳍和鱼尾“柔化”的金鱼就出现了。

李笠不能明说金鱼演化的各个历史时期,大致如下:

金鲫的出现并引起关注,大概是在晋朝,金鲫的家化,大概是在南宋。

这时,金鲫的饲养逐渐普及,颜色也开始丰富。

到了明代,金鲫的饲养从池养过渡到了盆养,这一转变,使得金鱼的体形发生巨变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历史军事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