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08节(3 / 5)

加入书签

匠头们取来银子,开始尝试铸造。

一个时辰后,张令义与裴少淮再次回到炉火房中,只见案上摆放着几块新铸造的银饼,尚未刻字。

经打磨后,银饼表面光亮。

张令义上手用力掰,银饼只是微弯而已,他又递给匠人,道:“试着将它锤扁。”

叮叮锤声,震人耳目。

其间有个原是银匠出身的,他站在偏后,因为个子矮,只能踮脚伸头往前看,似乎有话要说,又目光怯怯。

张尚书眼尖,注意到了此人,让他出列,问道:“你有话要说?”

匠人带着些汴梁口音,口齿不太利索,但还是把话说明白了,他道:“小的祖上打银,曾见过不少的银饰……坩埚中若铜水放多了,只怕烧出来的银发黄,会被百姓当作白铜。”

这样的银币,百姓可不买账。

他又道:“所以小的想请教大人,坩埚中应当加几成铜水为好?”

只见银饼延展三倍不止,而不见皲裂。

裴少淮未言,另取了块银饼细看,只觉得色泽还不够白亮,他以为是光线问题,于是端着银饼走到房外,在日光下仔细端详,犹觉得金属光泽暗了一丝。

思忖片刻后,他猜想,兴许是银子本身的纯度就不够,十三钱的铜加多了,于是命匠人们逐钱减少融铜量,再烧几个坩埚试试。

果然,当铜减到十二钱的时候,银饼光亮生辉,硬度犹在。

张尚书感慨道:“想不到小裴大人不光文章写得好、兵家之事有见地,连炼金之术都通晓入微。”

其他工匠亦目光切切,他们都怕做不好这份差事被换下来,恐怕以后再没有机会能入宝泉局做事了。

张令义本以为这个问题为难到裴少淮了,正打算开口圆过去,却见裴少淮转头望过来,眼神中带些询问之意,张令义当即意会,吩咐副官将大部分匠人遣了出去,只留下数位匠头。

融铜几许影响银币成色,此事不可泄露出去,不得不慎重。

裴少淮这才说道:“诸位师傅不妨先试试一斤白银添十三钱铜,多则易暗,少则易断。”此乃后世925银的融铜比例,色泽光亮,硬度和延展性恰到好处,还不易氧化。

几位匠头听后,纷纷表决心,言说必定守口如瓶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科幻灵异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