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三十四章 最后的黄昏(2 / 6)

加入书签

庄士敦反问:“没有收据,怎么知道我赏赐了你们?”

庄士敦相当咋舌:“这样误导性的话语怎么能从一位老师的口中说出,而且学生还是皇帝。”

而且杜威对中国很了解,搞哲学的人又喜欢批判,反正学哲学的都擅长辩论和吵架,学生们现在势头正盛,在五四之前,弄弄哲学见效比较快。

都是文化界名流。

庄士敦本来就不喜欢宫里的太监,神色有些不悦,李谕在他耳旁低声说了几句,庄士敦大喜,转而对小太监说:“可以赏赐,但你们要提供正式的收据给我。”

“很难,”李谕否定道,“这么说吧,其中一位帝师给皇上说了如此一段话,皇帝应尽可能少运动,因为人的能量有限,人体只能储存那么多能量,而且不可再生;一旦人在年轻的时候经常剧烈运动,就会耗尽能量,结果就是提前衰老和死亡。”

李谕笑道:“庄先生不用对他们太客气。”

庄士敦难掩心中的激动,伸手接过卷轴,一旁的小太监则向他伸出了手。

没想到庄士敦还没见到溥仪,就对这个学生有了如此关切之情。

“我也没意见,”蔡元培说,然后又对李谕发出邀请,“我在北大成立了一个进德会,疏才有兴趣加入吗?”

徐世昌问:“院士先生一起来喝一杯?”

李谕说:“实话说,先生的担忧非常准确。皇宫里基本都是些无能之辈,无能也就罢了,关键还非常无知。仅有的几个帝师只能在上课时陪同小皇帝,但他们都是前朝旧人,遵循的也是前朝观念,根本没看到世界的变化,而且只有上课时能见到皇帝,举止也过于尊敬,不敢教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。至于那些小太监,全都是些身残志也残的人。总之,皇宫是个道德沦丧的地方。”

蔡元培说:“丙种会员则于前五戒外再加不吸烟、不饮酒、不食肉三戒。”

不过转念一想,自己此时此刻就是个公众人物啊。

其他几位前清王公纷纷点头称是。

徐世昌看了眼屋里,然后声音小了一点:“只需达到欧洲中学的水平就够。”

他们走后,庄士敦高兴道:“院士先生的办法真好用。”

“那庄先生太没问题了,”李谕肯定地说,“他现在是威海卫的官员,对我们国家的文化异常崇拜,只要紫禁城写个聘书,庄先生会毫不犹豫地答应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历史军事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