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一十一章 精准的分析(2 / 3)

加入书签

“少杰,你所处的位置,有些特殊,在省委省政fu领导面前,你必须要尊重他们,你是市委书记,也是省委领导高度关注的领导干部之一,何况你有着年龄上面的优势,这样的时候,你很有可能成为棋子,你自己是无法完全左右自身的命运的,但是你可以做出来分析,可以决定自身的选择。”

徐少杰很长时间没有说话,他相信,白长林一定是和丁原打电话,说到了这件事情了,白长林刚刚说出来的认识中间,一定是存在着丁原的观点的,这就是上层博弈的玄妙,自己虽然是市委书记,但是,还不够格达到那样的高度,在省委省政fu领导的眼里,自己还是棋子,能够做出下一步如何走的决定的棋子。

徐少杰感觉到有些愤怒,省委领导之间的博弈,牵涉到自己一个市委书记干什么,如果自己的决策稍微出现了偏差,就成为了牺牲品,而且还没有地方能够诉说冤屈,就是徐老和徐树昆这样的上层人物,看重的也是个人的政治智慧,一个缺乏起码政治敏锐性的干部,他们是不会看好的,也是不会倾力帮助的。

“少杰,我给你讲一个故事,这个故事,你很有可能是知道的,是关于李林甫和李适之两人之间争斗和博弈的故事。”

“唐玄宗时,李适之和李林甫两人都是宰相,共同辅政,在今天看来,两人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地位很是崇高了,两人表面上很客气,暗地里是勾心斗角的。加上唐玄宗荒于政务,每日里就是花天酒地,极尽享受,弄得国库异常的空虚了,满朝的文武大臣都非常着急,筹划着从什么地方找钱,皇帝没有钱用,这可是文武大臣的失职的,后来,唐玄宗也发现了这个问题,国库空虚了,他自然要求李适之和李林甫想办法了。”

“李适之和李林甫都很着急,李适之是真正的着急,想着从哪里能够找到钱,供皇上享乐,同时又让国库充盈,但李林甫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扳倒李适之,独揽朝廷的大权,在这样的情况下,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,就是可想而知的了。”

“李林甫找到了一个适当的时机,假装说漏嘴了,说出来华山藏近的事情,说者有心,听者更有心,李适之注意到了这个信息,完全没有想到背后的玄机,于是,回到家里之后,马上开始写奏折,提议开采华山的金矿,应付国库紧张的局面。在这里,李适之犯下了一个大错,既然李林甫知道这样的消息,为什么不到皇上面前去献计,得到皇上的嘉奖。”

“唐玄宗见到奏折,非常高兴,当然,古代的时候,皇上做出决策,一般都要征求下面大臣的意见,唐朝开始的三省六部九卿的制度,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皇权中间存在的问题,也限制了皇权的无限扩张,于是,唐玄宗找到了李林甫商议,李林甫在犹豫了一番之后,终于说出来了早已经考虑好的话语,李林甫的意思,华山藏金的事情,很多人都是知道的,可大家都没有提出来,就是因为华山是皇家的龙脉所在,一旦开矿破了风水,后果难以预料。”

“到了这一步,唐玄宗不得不考虑了,皇家的龙脉,岂是能够随意动的,到这一步的时候,李适之已经处于很不利的境地了,起码没有为皇家考虑,属于无心铸大错,李林甫是什么人,有这样的机会,一定要将所有话都说出来的,于是,李林甫禀报唐玄宗,说李适之对皇上的生活末节有一些意见,常常在背后议论,说不定,开采华山金矿的意见,是李适之有意为之的,至于李林甫后面是什么意思,已经不用说了。”

“唐玄宗听到这些话语之后,内心是什么滋味,那是不用说了,很不高兴,拂袖离开了,李林甫达到了自己的目的,而李适之还不知道大祸临头。按照我们现在的思维来说,唐玄宗是不应该有这么大的猜忌心理的,可古代的帝王,一生过于的孤独,他们几乎没有朋友,而且都是过于自负,最为看重的就是权力,无论什么时候,都要牢牢掌握权力的,李林甫正是掌握了唐玄宗这样的心理,有意的诽谤和陷害李适之。”

“之后的发展过程,就很明确了,唐玄宗越来越看不惯李适之,不久,找了李适之的一个小过错,将李适之革职了,朝廷权力,就落到了李林甫的手里了。”

“少杰,这个典故,你一定是知道的,我相信,你从这个故事里面,应该能够感悟到一些东西的,昨天晚上,听了你说的一番话语之后,我认真考虑过了,应该说,你对自身的定位,是非常准确的,你的确不适合到中纪委去工作,按照我的理解,你如果到中纪委去担任领导,也许还能够胜任,但你都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,安排你到中纪委去,从事具体的工作,这显然是不符合你的性格和认识的。”

“可为什么戴书记推荐你呢,你就不得不思考了,我已经想过了一些可能,刚才你说到了一些情况,印证了我的一些判断,一句话,和你存在一些矛盾,或者是对你不是很欣赏的人送给你的任何东西,你都要擦亮眼睛看清楚,口感不好是小事情,吃坏了肠胃就会变成大事情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其他小说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