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八十九章 周玉波的理解(2 / 3)

加入书签

徐少杰还有另外一层想法,从某些方面来分析,周玉波一定是心存疑虑的,到陇南省这么长时间了,做事情很小心,吃饭都可以看出来,很多时候吃食堂,这样的情况,是好事情,但过犹不及,不能让陇南省的干部觉得,周玉波过于的谨慎,下面的干部是很聪明的。

周玉波没有说话,他想不到,徐少杰会讲出来这样的故事,高层之间的交往,说话都是非尝意的,这样的故事,一般人是不会讲的,里面的含义太深刻了,可以指向的方面也是很多的,周玉波感觉到,这是徐少杰在提醒自己。

“老周,这个故事,我认为很有道理,我是赞同的,但我不一定这么做,总是要有人坚持真理的±间之事,不如意者十之**,坚持真理,或者说坚持己见,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,面对利益,做出明智的选择,才是成功的关键♀样的道理,我们都是明白的,也是因为我们的身份特殊了,所以,做很多事情的时候,一定要考虑清楚,想到方方面面。”

徐少杰实际想要表达的道理,也是最为主要的道理,周玉波不一定能够理解到,所以,徐少杰说出来了结论性的语言。

“老周,我的意思是,在陇南省做事情,想要万众一心,那是口号的作用,实际的工作中,还是要实事求是,不要将一切都想得那么美好,最为复杂的时人心,很多的时候,利益才是第一位的。”

开始吃饭的时候,两人的话都不多,显然都是在思考,最终,还是徐少杰开口说话了,徐少杰是领导,不主动说话,周天浩是不会说什么的。

“老周,我听到了一个故事,说给你听听,听到这个故事之后,我受到一些启发,不过,这个故事,也许是有些消极的,但我感觉到,很是符合实际情况。”

周玉波有些奇怪,徐少杰为什么会想到讲故事了,要说他们两人,都是有着很不错的阅历和水平的,徐少杰毕业于西山大学,是全国的重点名牌大些,周玉波在政研室工作多年,对政策方面,更是异踌悉。

“明朝万历四十三年的时候,发生了一件大案子,一名男子企图闯宫袭击太子,当时这名男子被抓住了。一个流窜进京的农民,敢于袭击太子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非同寻常,背后的曲折可想而知,这个案子立刻在朝廷中间,引发了轩然大波,调查过程一波三折,矛头直接指向了皇帝喜爱的郑贵妃,以及郑贵妃的弟弟、内阁大臣方从哲,因为郑贵妃想着自己的儿子铬继承皇位,一旦太子死亡了,必然是铬继承大统。负责查办案子的是一些中层官员,这些官员不管案件背后的影响,一心只想查清楚案件,也就是想着将郑贵妃和她背后的人揪出来。”

“明朝的谏官,索真相,求公道。他们就是依靠这个获取名声的,其实皇帝已经明白案子是谁指使的。但皇帝年纪大了。来日无多,如果说案件查明了,将太子和郑贵妃的矛盾摆到了桌面上来,将带来巨大的危机。因为皇帝偏爱郑贵妃、包括铬,无论怎么处理。大明最高当局都会发生地震,以当时大明朝党派林立、攻讦为常的习惯来看,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利用这个案子兴风作浪。大明朝廷从此将永无宁日。”

这个时候,周玉波不开口说话,就说不过去了。

“皇帝深知其中的厉害∽自出面处理此案,他先是告诫和训斥郑贵妃,此刻,郑贵妃也知道事情严重了,连忙给太子认错,乞求太子原谅。接下来,皇帝使出了最为厉害的一招。用亲情感化太子,令太子亲自出面,处理此案,太子明白其中的意思,立刻发表意见,行刺自己的人,疯疯癫癫,明显是精神有问题,需要立即处死。当事人太子都发话了,这个案件,还有什么调查的必要呢,何况,下面的大臣也不是笨的出奇。”

“皇帝马上就颁发了圣旨,最终的处理结果,行刺之人被凌迟处死,擎到的两个小太监在宫内被秘密处死,一场意图谋害皇储的案件,成为了一个葫芦案,死的是三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,没有更多乾,大家彼此心照不宣,大明朝一场大风波就这样消弭了。”

“皇帝做了一个最为明智的选择,太子的表态赢得孝顺、大度的名声,皇储地位也真正稳固了,郑贵妃再也不敢觊觎其位,至于说那些追求真相的官员,他们的一腔正义豪情,被完全耗散在政治的那个大八卦炉里面了。”

“从这个故事里面,我感觉到了一个道理,在政治面前,有的时候,真相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结果,古人有一句话,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,很多的事情,我们只要看事情的结果,我们考虑的是这件事情,是不是对自身有利。”

徐少杰说完了这些话之后,看着周玉波。其实,周玉波的心思,徐少杰已经猜测到了,要说周玉波到陇南省,没有特别的任务,打死徐少杰都不会相信,也就是说,周玉波明显是可能会主持陇南省大局的,徐少杰讲这个故事的目的,也是在提醒周玉波,有的时候,做事情,的确是需要考虑大局的,谁都想杀伐果断,谁都想按照自身的意志来做事,但是,现实没有那么简单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其他小说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