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九十章 天下永安,步步践行(2 / 5)

加入书签

余泽和王勃相互对视一眼,脸上露出一丝无奈。

他们这位主上,经常会因为想到什么东西就陷入沉思,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,也不知道他究竟想到了哪里。

而李绚刚刚提到的律学馆,从前隋时就有建,不过那时隶属大理寺,有博士八人。

到了武德初年,律学馆隶国子监,很快就被废除。

贞观六年律学馆又复置,显庆三年又废,以博士以下隶大理寺。

低头,李绚看向众人,认真的道:“回头,我们就在婺州立碑。”

婺州上上下下,基本都已经被李绚给摸透了,即便是新来一任刺史,也没法和他对着干。

“喏!”在场众人神色顿时坚定起来。

这个时候,李绚突然叹息一声,看向王勃,感慨的道:“子安先生刚才所言,的确是缘由之一,但并非全部缘由,本王之所以不快速行事,就是因为不想,这块石碑太早的被下世家和官吏针对。”

到这里,李绚忍不住的摇摇头,道:“这下间,哪有什么能够让下永安的办法,永徽碑这种东西,并非完美没有漏洞……

到了龙朔二年,高宗李治又复置律学馆。

律学馆生以律令为颇为,兼习格式法例;即以政府颁布的律、诏令等法律文献为主。

其中就佣武德律》、《贞观律》、《永徽律》。

只要有人在凿刻的时候做点手脚,故意的错上那么几个字,百姓一旦奉若圭臬,出了差错,那这责任算谁的,百姓的损失又由谁来弥补。”

王安石就在失败在这里。

“况且永徽律有些地方,普通百姓未必能看得懂,还是需要官吏进行解释,只要解释的时候,刻意出点偏差,百姓一样要吃亏。”李绚摆摆手,认真看着众人道:“所以这件事情一定不能太急,一定要仔细再三核对。”

在场众人顿时庄肃的拱手:“喏!”

“真正能让大唐下延续万年的,是下间到处都是精通律法的官员,这倒是可以写信给太子殿下,建议他和大理寺卿张翁一起,谏奏陛下,扩大律学馆,成立律学进修馆,选下优秀法曹,县尉,司曹和司马,进律学馆进学,同时增加法曹麾下郎中数量。”李绚着着,声音反而低沉了下来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历史军事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