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国师 第91节(2 / 5)

加入书签

顾不得脚上的泥泞,金幼孜对皇帝解释道:“不是他们不想用水牛,也不是水牛病了,而是这里面的庄稼委实长得深浅不一,靠牛弄得粗疏,就得人一个个地去弄。”

朱棣点了点头。

金幼孜打算骑上骡子继续前行,朱棣却忽然问道。

“他们这里的赋税,实际缴纳的是多少?”

金幼孜说道:“如今沿用的还是洪武二十一年太祖高皇帝的诏令,大明的平均水平是每亩地半斗米,松江府大约是三斗米。”

朱棣又一次停下了骡子,看着不远处梯田上劳作的农人,发出了疑问。

只见身上裹着一层泥,看起来膘肥体壮的青色水牛,正懒散地卧在田垄边晒太阳。

而农人们却全家老少齐上阵,都高高地弯起腰,躬起脊背,在烈日下挥汗如雨,于齐膝深的水田里劳作着。

那青牛悠闲地“牟”了一声,就仿佛它才是大爷一般。

金幼孜却一时语塞。

洪武二十六年统计,江南八府(苏州、松江、常州、镇江、应天、嘉兴、湖州、杭州,即今天的苏南和浙北)征收米麦合计686万石,占全国总税粮的23.3%。各府中又以苏州为最,苏州一府交纳的税粮将近全国的十分之一。

对江南产粮区的高税制,既有皇权的因素,也有现实的财政需求。

但无论如何,这个理论数值,都还是地主和农民能负担的。

“他们跟你说的,也是三斗米?”

“你也不知道?”朱棣有些奇怪,“还是说他们家的牛病了?”

“回陛下的话,江西多山地,因此多梯田,跟江南苏松嘉湖这种大片的平整水田还不太一样.”

金幼孜勉力解释,随后在朱棣的目视下,揣了点铜钱,步行前往水田里问话。

朱棣看着金幼孜撩起长袍下摆,顺着垄头,靴子一脚深一脚浅地避开农作物,沿着田埂走了进去。

金幼孜跟农人交谈了片刻,便复又沿着田埂原路走了回来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历史军事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