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记录众生像(2 / 3)

加入书签

按创作状态的话,分为项目导演和独立导演。

纪录片导演日子好过,是从央视纪录片频道创立和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以后,两个因素加在一起,纪录片导演的待遇与日子好过了不少。

国内多年都是通过购买方式来进行,近些年开始有人尝试进入自然纪录片领域,但是投入产出比极不成比例,涉足的人都是以电视台为主,而且没有BBC那种巨量资金投入,以及发型渠道和拍摄经验。这一块目前还需要有人去填补,但是这个星球上目前能想到题材,都被BBC想到了。BBC想到没拍的,别人也拍不了。

周游以前看过的,大概知道目前比较有名的独立纪录片导演。

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,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,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,以展现真实为本质,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。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。

无论什么导演,一般都是先在单位或者被人聘请,在已经确定要拍的纪录片里担任导演,这种项目,资金已经提前确定好,导演过去之后与制片人或兼职,一起确定拍摄脚本。

王兵,《铁西区》,改革的一部分缩影。

纪录片是一个民族,一个国家的相册,更是时代的见证者。

很多人都被徐童、周浩、陈为军等的纪录片所吸引,但是这类独立纪录片国内市场出价较低,基本都是猎奇的国外市场支持,并且这类纪录片常年跟拍,需要较高交流技巧,一般初入社会的纪录片导演很难胜任。

以前只有体制内导演和少数纪录片导演不愁创作的资金,慢慢的一些独立纪录片导演,以参与型和观察型纪录片进入市场,并以独特的视角赢得了国外猎奇心理,能以较好的价格卖给国外片商,获取不错的经济利益,但是需要不断继续的从底层获取素材,并且被海外市场取向左右,继续拍摄社会底层来获得国外片商的资金。

徐童,代表作有《算命》、《麦收》、《老唐头》号称游民三部曲。

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以后,饮食这种人文纪录片着实让不少人忙活了几年,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,照着舌尖上的中国模式拍了无数这类纪录片,都是有模有样,经费也不错,播出效果也不错。

国内分类则是以电影、历史、科教、人文。

周浩,代表作有《棉花》、《急诊》、《日子》、《差馆Ⅱ》、《差馆》、《书记》、《龙哥》、《高三》、《厚街》、《大同》,其中高三最为有名,传播度最高,书记和大同最为经典难得,以后估计也很难能拍到类似的影像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其他小说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