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六十四章 望舒(下)(3 / 3)

加入书签

现在,我早已不那么想。

登高跌重,位极人臣并不是什么好事。与身居高位的风光相比,我更在乎平安二字。

并且,我知道兄长也志不在此。于他的性情而言,只怕

去做个五品的都水使者,也比让他做一品大员要来得开心。

我还想再说什么,子烨忽而望着远处,道:“那边卖的是什么?是花么?”

“是么?”我问,“依你所见,如何?”

“今年雨水少,似这般乡野之地,菜蔬价钱也涨了许多。”子烨道,“可与洛阳城中相较,还是便宜。”说罢,他唇边露出一抹苦笑,道,“虽已经安定了三年,可洛阳还是居不易。遇得水旱不调的年景,洛阳的米价甚至比大乱前还要高,若非平准署极力平仓压价,只怕洛阳人连米面也要吃不起。”

这等事,我倒也略知皮毛。

先帝之时,也常有水旱不调的年景。严重之时,也会送到我父亲面前。从前在家中,他有时也会与人谈起这

些。平准署要平抑一地物价,必是从价低之地调运货物,缓解那紧张之态。配上那打压囤积居奇的手段,总是能立竿见影。

<hr class=\"authorwords\" author=\"海青拿天鹅\" identityid=\"null\" />

有下章~

不过当下,虽是天下大定,却与先帝时大不一样。因为那并没有两个皇帝。纵然景璘的力量远远比不上子烨,可两个朝廷的局面乃是实实在在的。令出多门,必然导致法度不一。东西两京之间的货物来往,税赋竟比外地更高,就是明证。

我想了想,道:“洛阳周围各州郡,皆有千里沃野。就算气候相似,一样遭遇水旱不调,还有江南。不知如今漕运如何?”

“这便是症结。”子烨道,“先帝时,运河淤堵已是严重,与黄河一样,不过勉力维持。大乱之时,运河无人维护,有的河道竟是淤堵不通。后来历经修缮,通是通了,却远不能满足南北货运之需。我让伯俊去修黄河,便是想看一看,他可否将这事承担起来。黄河要是能办好,运河便不在话下,他可就有得忙了。”

我看着子烨,心中一动。

兄长从小的志向,确是在工部,而非像父亲那样拜相。从前,我也像父亲那样,觉得兄长这样的出身,就该位极人臣,对他想去工部的念头很不赞成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历史军事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