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9章 工业之光(第二更,求收藏,求推荐)(2 / 3)

加入书签

又一次,吴六盘算起了厂子里开出来的工人工资单,怎么算都比种地更划算,那些开荒种地的“农场工人”,每个月也就是4个比索,也就是四个大洋而已。

其实,在制定华工工资待遇时,朱先海是在参考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工薪水平上,又借鉴了后世“八级工资制”,当然了,这种工资制度并不是大锅饭,而是遵从多劳多得、少劳少得、不劳不得的按劳分配原则,八级工资制从一级到八级,在技术水平、劳动对象、劳动强度等方面都有明确的、不同的其体要求,体现了熟练劳动者与非熟练劳动者、技术高的工人与技术低的工人之间的工资差别。

当然,现在这个工资制度还在完善中,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,工资待遇水平与技术水平的互相结合中,可以促进工人们的学习热情,让他们无不是主动学习研究提升自身技术。

当然了,成为熟练工之后,甚至就是带徒弟,也可以得到额外的收入。做过打工人的朱先海很清楚,应该给予打工人什么,才能促进他们的积极性,况且,对于他来说,这些华工就是他的根本所在。对他们极尽压榨,那岂不是自废武功。

但这些在南华都不是事——南华这边什么不多,就是地多。至于农用的重挽马,有阿根廷在,会缺马吗?

他们不卖,让马普切人抢就是了。

当然了,这并不是朱先海选择它的原因,之所以选择双轮双铧犁,无它——易上手,它的结构简单,制造公差大到几毫米,它既有铸造件,也有机加件,如此大的制造公差,堪称学徒工的“练手神器”啊,关键是公差大怎么了,不影响使用啊!二十世纪五零年代,不知多少地县级农机厂,就是通过制造它提高工人技术水平,进而敲开了地方工业化的大门。而现在朱先海的计划就是通过制造它来培养技术工人,先让工人练练手再说。

有时候,工业发展就是如此,如果翻阅地方志的话,可以注意到许多工厂是从修配厂开始,通过一点点的技术积累,最终成长为大型工业企业。

慢慢来吧!

看似不起眼的工业之光孕育工业化的希望。

而对于身处工厂里工人来说,他们当然不知道这间看似不大的工厂意味着什么,对于吴六这样的普通工人来说,他所看到的只是……每个月六块大洋的工钱。

这可是包吃包住后的每个月六块大洋。

而且往后要是成了熟练工,还能挣更多……

“八级工,一个月能拿二十块大洋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历史军事相关阅读: